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受訪者/龔范蓮理
恆春鎮長龔新通夫人
1958年,龔范蓮理與墾丁部落的龔新通結為夫妻,從此她的生活與恆春的命運緊密交織。成為鎮長夫人後,她卸下保險工作的角色,專注家庭並陪伴丈夫度過艱難的政途生涯。她與丈夫共同奮鬥的一段經典故事,便是爭取佳樂水至鵝鑾鼻的公路興建。這條公路的建設,不僅改變了恆春的交通格局,也承載了龔范蓮理與丈夫的付出與堅持。他們為了爭取經費,邀請省府主席林洋港餐敘,林主席豪爽應允,最終在酒席上三杯酒換取了經費支持。當年酒酣耳熱的氣氛中,龔范蓮理與丈夫的努力換來了龔新通「十大建設」之一的佳樂水至鵝鑾鼻公路,這條公路不僅是通往美麗景點的交通要道,更是兩人共同奮鬥的見證。對龔媽媽而言,這條路的開通象徵了家鄉的發展與希望,也是她與丈夫攜手努力的結果。
龔范蓮理的外祖父張添丁是日治時期「車城公學校」的教師,父親范記春則曾在馬鞍山的瓊麻場任技師。瓊麻產業曾是日治時期的重要經濟活動,龔范蓮理在馬鞍山瓊麻工廠工作時,見證了瓊麻繩從原料加工到製成品的過程。當時,瓊麻工廠裡的工人們每日忙於將瓊麻絲加工成繩索,這些繩索被運往高雄港,並遠銷世界各地,成為各種船隻繩索的主要材料。龔范蓮理回憶道,年輕時恆春到處都是瓊麻工廠,這些工廠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,工人們的生活雖不富裕,但大家都忙碌而充實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,瓊麻產業逐漸式微,曾經熱鬧的瓊麻工廠如今早已不復存在,只剩下老一輩的記憶。
龔范蓮理出生於日治時期,她親身經歷了台灣教育的變革。在日本統治下,龔范蓮理自小接受日語教育,當時的學校裡,台灣學生的待遇遠不如日本孩子。她至今記得,日本老師花上一小時教「花」這個字的細緻過程,雖然教學方法仔細,但台灣學生總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,這讓她深感不公。戰後,國民政府接管台灣,推動三民主義的教育改革,讓龔范蓮理感受到教育的新氣象。她身為班長,常常帶頭督促同學重返學校,展現出她對教育的重視與責任感。龔范蓮理始終堅信,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。她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教育始終是培養人心、塑造國家未來的重要基石。特別是在恆春這樣的偏遠地區,教育更是帶來改變和希望的力量。
龔范蓮理的人生路途雖然經歷坎坷,但她也遇到了許多貴人。她的學業曾一度因家境貧困而面臨中斷,幸運的是,當時恆春農會理事長李福龍先生伸出了援手,安排她白天在農會工作,晚上讀書,讓她得以負擔生活費,並完成學業。在農會工作期間,龔范蓮理負責配送生活物資給駐地軍人和村民,這段經歷不僅加深了她對社區的認識,也讓她深刻體會到社區互助的精神。她相信,正是這種社區間的互助精神,讓恆春居民在面對困難時,能夠相互扶持,走過艱難的歲月。